Search

向陽〈一首被撕裂的詩〉|我們在島嶼朗讀

  • Share this:

#我們在島嶼朗讀
 
□夕陽□□□□
□□唯一□□□
□遮住了□□
□雨敲打□□□□
的大□
——向陽〈一首被撕裂的詩〉
 
✎本文書籤
〈一首被撕裂的詩〉發表於1989年。本詩在敘述中穿插大量□,乍看令人疑惑,然而從首尾段文字可以推知,這是在陳述一段被撕裂、掩蓋、支解、破碎的歷史。尤其末段「一九四七年響遍台灣的槍聲/直到一九八九年春/還做著噩夢」,直指二二八事件及其後的白色恐怖時期所發生的種種「被遺忘」的歷史,至今仍是一種無法言說、也無法治癒的創傷與恐懼。向陽以挖空字詞的形式,引發讀者的對於空白(歷史未寫之處)的好奇與思考,並進一步嘗試修復、填補空白。而這樣的提問與追尋,正暗示了人們應該面對歷史的方式。
 
而這三段挖空的詩句,詩人也留下了可以拼湊、修補的指引:中間三段每句都省略了主詞、動詞或受詞,若把空格抽掉、重新組織,恰巧可以互補成句:「夜空把夕陽帶上床了/黑是此際唯一的聲音/星星也遮住了眼睛/由著風雨敲打尚未到來/黎明的大門」。然而在黎明到來之前,我們仍要保持清醒,繼續向歷史的空白處探問。

►看更多向陽朗讀
▻【我們在島嶼朗讀】向陽〈一首被撕裂的詩〉
https://storystudio.tw/article/gushi/xiang-yang-a-torn-poem/


Tags:

About author
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都有使用定位地圖和導航的經驗,目的地上方顯示的經緯度,標誌著我們在地球上的位置,讓我們得知自己所身處的街道和相對的位置。 不過,尋找地球刻度的過程,卻得回溯到五百年前的地理大發現時代,經緯度的尋找、發現乃迄於確立,整整花了一代人的心血。這些尋找地球刻度的先行者,從測量太陽、月亮和天象的過程中,逐步摸縮出一套準則,最後才有了航海鐘的誕生。 那知識呢?我們可以有測量知識的辦法嗎?資訊要如何轉化為知識?幸虧人類世界有一種叫做「書本」的東西,它是用來承載知識的載體和媒介,渺小的人類就可以利用書本來測量知識。 知識是沒有邊界的怪獸,我們很難為它畫出疆界來分類。我們只能倚傍書本作為閱讀和理解知識的起點,利用書本系統地或化約地學習一套知識。 被捧讀在手上、諷誦於心上的書本就如同具體的導引,透過書本所標明的頁數和章節,我們可以得知還需要多少時間,我們可以習得這套作者給出的知識,我們得以安排閱讀的行程表。 那麼,要怎麼測量書本呢?開數、裝幀和設計是知識的表皮,許多讀者是受到書本表皮的吸引而展讀。對書本內部所蘊藏的知識進行測量的工作,則得依賴「書評」,書評可說是知識這張航海圖上的定位。 我們認為,書評是一張入場卷,邀請讀者一同審視知識。書評訴說著作者的意圖、寫作的策略和傳遞的訊息,直指書本內中的誤解和謬誤,同時又訴說書本透露的專注與創見。
如果閱讀是生活的態度,那書評絕對是優雅的試煉。 投稿、合作案請洽:[email protected]
View all posts